核心阅读:
新一轮科技革命已悄然到来,人类正处在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前夜,世界发展格局即将改变。未来十年,中国很可能成为世界性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这为中国铁路科技的持续发展带来乘势而上的新契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知识技术体系和新的生活观念模式复杂多变,科学与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新科技深深嵌入在人类生活之中,铁路科技更应顺势而为。
中国高速铁路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运营里程和在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高铁创新体系别具特色,科技创新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中国高速铁路前进的步伐不会停止。新时代,中国高速铁路肩负着交通强国的历史使命,正在为满足人民对美好交通的向往而创新发展,也在为主动应对全球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而不懈奋斗。在创新发展的大道上,中国高速铁路的优势十分显著。
雄厚的技术基础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这得益于前期的技术积累和近期的厚积薄发,不仅夯实了铁路科研基础,而且形成了创新发展的实践优势。
在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之后,中国铁路于2004年至2008年间引进国外高铁技术,并在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系统集成创新的能力。与此同时,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开展了大量的高速铁路科技创新活动,现已自主掌握动车组车体、转向架、牵引控制、牵引变压器、牵引变流器、牵引电动机、制动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和动车组系统集成技术等高铁九大关键技术,以及高铁受电弓、空调系统等十大配套技术,支撑了CRH动车组家族的更新换代,铸就京沪高铁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20多家单位,创造性地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动车组,以350公里时速进行商业运营,是世界上速度最快也是能耗最低的高铁,更是中国高速铁路创新发展的完美诠释。
伴随雄厚科技实力而来的,是全球最丰富的运营经验。截至2017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5万公里,接近世界高铁的70%,稳居全球第一;目前每天开行4500余列高速动车组,数万套设备不间断地运行,繁忙程度世所罕见;全世界运营速度最快的20条高铁中,前6条均是中国所有;中国高速铁路每天运送旅客400多万人次,一年运送旅客10多亿人次,高铁乘客周转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和;中国高速铁路面对大漠戈壁、草原风沙、崇山峻岭、松软湿地以及高盐临海等复杂的地理条件,但却能在100℃温差中保持不变形,上千公里长的轨道无缝隙,能够满足复杂的运营环境和地质条件。中国高速铁路长期持续进行高速度、超强度、大密度的运营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维护经验,拥有世界上高铁运营信息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大数据。
近期自主研制的磁悬浮列车、新能源空中列车、无人驾驶地铁、碳纤维复合材料地铁等系列创新,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轮轨技术和磁浮技术共同为中国高速铁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诸多可能性。
强劲的内生动力
国内外市场的旺盛需求,加之科技革新的大势所趋,使中国高铁内生动力十分强劲。
速度始终是交通之魂,安全可控的速度是交通之灵。我国的高速铁路,尤其是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较多空白,尤其是胡焕庸线向东一侧,潜藏着较大的市场内需。东西部是一个共生体系,生活和生产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对时间成本越来越看重,但又因不同的地方文化而显示不同的时间体验,这将进一步激发中国高铁在可达性、安全性、舒适度和时间性等方面进行供给。民营控股建设的铁路,以及在建的成兰铁路和川藏铁路等轨道交通,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也被赋予更多的期待。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大发展,中国高速铁路责无旁贷。雄安新区高速铁路网将以更高标准、更加智能的姿态面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高速铁路有着广阔的世界市场。发展中的亚非拉地区,尤其是尼日利亚、巴西等人口大国,长远来看,不太可能一直将铁路拒之门外,这可视为中国高速铁路创新发展的外向型动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已悄然到来,人类正处在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前夜,世界发展格局即将改变。未来十年,中国很可能成为世界性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这为中国铁路科技的持续发展带来乘势而上的新契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知识技术体系和新的生活观念模式复杂多变,科学与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新科技深深嵌入进人类生活之中,铁路科技更应顺势而为。诚然,“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因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打破技术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也是中国高铁创新发展的一大课题。我国通信技术在世界上拥有一席之地,空间技术、深海技术和量子技术纷纷取得重大突破,人工智能研究欣欣向荣……为中国高速铁路的横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世界科技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前瞻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研发,是当前铁路科学研究锁定的目标范畴。
中国高速铁路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及关联产业打造方面铆足了劲,加上铁路主管部门改革创新的观念越来越强,同构了中国高速铁路创新发展的隐形优势。随着智能高铁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推进,中国高速铁路今后将会带来更多的惊喜。
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
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高速铁路创新发展的最大优势。中国铁路大发展,承载了百年来中国人筑路强国的夙愿与努力。进入21世纪,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中国高铁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实践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之一。中国铁路发展出一套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创新体系,而今在现代化建设和交通强国建设中,更加注重优化布局和优质发展。
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中国高铁发展保驾护航,本身是中国特色高铁创新体系的体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科技强国战略”和“交通强国战略”,为中国高速铁路开展持续创新发展带来利好。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到2025年,高铁要达到3.8万公里。中国高速铁路将分阶段集中力量进行转型升级。
两院院士沈志云教授曾指出,中国高铁能够快速发展,最本质的原因是建成了高速列车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堪称中国速度创新典范的“复兴号”,就由这个大型创新体系合力铸就。该体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高速列车大系统动力学”理论,在政府的统筹下实现产学研的高度耦合。这个耦合系统涵盖了120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实验机构,其中整车滚动振动实验平台等设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中车各大主机厂,以及30多个配套厂、500多家相关企业组成完整的高铁产业链;西南交大、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构成中国铁路科教方阵,为高铁创新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科技人才。
世界科技日新月异,成果转化周期越来越快,在铁路创新中起核心作用的早已不是一两门科学技术,而是相关学科集群的交叉融合。中国高铁创新体系若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对国防和民用领域作贡献,则可凸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制化优势。同时,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交通研究,中国轨道交通事业还需要进一步打开大门,也许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加盟,将会进一步繁荣中国高铁事业,有助于讲好中国高铁的故事。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孙红 林唐曼